9月 20 日,地理与环境学院联合宝鸡市植物园开展植物种子辨识及采摘教育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分为“林间课堂”和“种子手作”两大环节,有效推动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让师生们在泥土与清风中完成了一趟生动的“户外选修课”。

在“林间课堂”环节,同学们一路采,一路学。植物园的专家为同学们现场科普,从种子的形态结构、传播方式到其在植物生命周期和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在专家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深入园圃,开展实地辨识与采集,大家化身为自然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植物学知识,仔细比对不同科属植物种子的细微差别,抽象的理论在亲手触摸和仔细观察中变得具体而深刻。同学们时而凝神思索,时而热烈讨论,或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专业工具进行采集,展现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种子手作”环节旨在把自然“贴”回家。师生们来到科普馆教室,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同学们把采集的种子按形状颜色进行分类,使用磁贴、底座、水晶胶等材料,对采摘的种子进行二次分拣、烘干、上色、滴胶,亲手制作“植物种子冰箱贴”。一个半小时里,20 余件“种子文创”出炉,同学们互相拍照、打卡留念,活动在合影中结束,同学们的笑脸与手中的“种子文创”交相辉映——那是劳动与知识碰撞出的火花。
劳动淬炼成长,实践赋能课堂。这次活动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户外体验,更是一次知识的深化与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是地理与环境学院深入推进“第二课堂”育人建设的生动写照。今后学院将持续打造“专业+劳动+服务”三位一体实践品牌,让更多青年学子在户外课堂中夯实专业根基,在劳动与奉献中擦亮青春底色。
地理与环境学院地理爱好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共计20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