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紫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探寻宁夏生态与产业共荣之路

发布时间: 2025-07-13      点击量: 

7月6日至10日,在校团委的组织下,“贺兰紫韵”生态赋能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赴宁夏围绕生态可持续发展、葡萄酒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等开展学习调研。团队由地理与环境学院创新创业中心主任刘璐带队,计算机学院朱丽叶担任指导老师,团队深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聚焦“紫色产业”,探究其如何以生态修复为根基、以特色发展为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生态修复打底:从“石坑荒漠”到“葡萄绿洲”的蜕变

在源石酒庄实践团队看到了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典范。这里曾是遍布20余个石坑的采石场,十年前仍是风沙肆虐的荒漠,水土流失与粉尘污染是当地生态治理的“硬骨头”。如今,酒庄用废弃石块垒砌田埂固土保墒,既阻挡风沙侵蚀,又为葡萄根系营造适宜环境——石缝中扎根的葡萄藤,正是“因地制宜”生态智慧的生动体现。实践团学生们蹲在石砌田埂边,为“生态修复案例库”收集一手素材,学生们重点观察石块固土保墒的效果,对比历史影像,详细标注其在防风固沙、促进葡萄根系生长等方面的作用。

历史馆内,新旧影像对比清晰展现:昔日采石深坑已成连片葡萄园,裸露岩壁被绿植覆盖,生态“痛点”转为治理“亮点”。更重要的是,这条“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路径,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为周边乡村提供了稳定就业与增收渠道,让生态改善实实在在转化为民生福祉。

特色产业发力:“紫色链条”串联多元价值

夏桐酒庄则展现了特色产业的深层潜力。有机种植模式、精准架型管理与生物多样化技术,既保证果实品质,又延续了地域农业特色。在生产环节,传统法酿造的起泡酒历经两次发酵与长期陈酿,橡木桶陈酿、温度调控等工艺细节,彰显产业背后的技术沉淀。

而产业链的延伸更让乡村受益:移民与村民在贴标、装箱等环节实现就近就业,酒庄依托品牌影响力带动葡萄酒旅游,形成“葡萄种植—酿造加工—文旅融合”的完整链条,构建起“产业兴、百姓富、区域旺”的良性循环。

实践启示:特色资源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银川葡萄酒产业联盟秘书长兼贺兰山宿集创始人张旋向实践团介绍,贺兰山东麓的独特风土——贺兰山屏障、黄河滋养、适宜海拔与光照,是“紫色产业”扎根的根基。这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立足特色资源,像宁夏葡萄酒产业这样,既通过生态修复筑牢发展基底,又以全产业链激活资源价值,才能让“一方水土”真正养“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

调研途中,学生们边观察边探讨,结合专业特长展开深度思考:地理专业学生提出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葡萄园生态变化的新思路,为探索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路径提供方向;计算机专业学生计划开发“土壤—气候—品质”AI分析模型,助力优化种植方案;新媒体运营组已拍摄多条短视频,记录从“石坑荒漠”到“葡萄绿洲”的蜕变故事,后续还将通过直播讲述产业振兴的生动历程。

此次探访为我校学子提供了鲜活样本:立足宝鸡本土特色,让农产品、手工艺等资源形成产业合力。同时,他们将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讲述葡萄酒产业生态修复与产业兴邦的故事,传播葡萄藤与贺兰山的共生传奇;还将以葡萄酒为纽带,挖掘中法文化交融密码,探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路径,让宁夏葡萄酒香飘全国、绽放世界,为当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文 /詹世淑 图/张作舟、李苏祺 审核/苗亚静)


上一条:学院召开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启动部署会

下一条:喜报!我院多项育人工作喜获佳绩

关闭